辽南主要指辽宁省辽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具体来说,是指辽东半岛及营口地区等市县。这个地区水产品丰富,鱼鳖虾蟹,品种齐全,山地有大面积的果树,苹果、葡萄、桃子等品种繁多,质地上乘,且产量大。农作物,南部(大连地区)多产玉米,北部(营口地区)多产高粱,也兼种水稻、小麦、地爪(甘薯)及其他杂粮。居民主要是汉族,也有少数满族、朝鲜族、回族。汉族大多系山东移民,故饮食习俗与山东半岛接近。 辽南人民以王米、高粱为主食,同时也食其他杂粮、杂豆及薯类。农忙时一日三餐,冬日农闲时,也有吃两餐的。 大连附近地区喜欢将苞米磨成大子,加豆焖饭,小子加碱熬粥。玉米面发酵后,蒸发糕、做窝头,或者采用半烫面或半水面合成团,在大锅里贴成一面焦脆的大饼子。沿海一带,贴饼子炖鱼是当地别具风味的好菜好饭。也有的用绿海菜做馅,贴菜饼子,更是鲜香可口。大葱蘸虾酱、蘸大酱就饼子吃,也是当地人的一种嗜好。把晒干的萝卜丝儿用水泡开,挤去水分,拌上调味品(主要是辣椒油),是人们家常的菜肴。 还有一种菜肴,当地人称之为“晃汤”,也就是在汤里下青萝卜丝,放海蛎子和小蚬子,其味更是鲜美无比。小杂鱼去头和内脏,剁碎搅匀,放入调味品和韭菜末氽丸子,味道鲜美不说,质地还非常嫩。将干劳子板(子鱼干)泡开切块,挂面糊,入油炸黄,熟透后捞出,叫做炸鱼丸子,极有嚼头,且越嚼越香;如上锅蒸制,再浇以芡汁,既好吃,又不腻。蒸海蛎子盐酱是佐餐下酒菜,制法是将海蛎子、调味品、面粉放在一起,调匀蒸熟即可。 沿海居民还喜欢喝一种海菜疙瘩汤,此菜用绿海菜和面疙瘩煮成,清淡鲜美。通常人们将鱼腌一下,晒成鱼干,吃时再熥一熥(干蒸),吃起来柔韧鲜香。鱼还可以烤食,即将鱼放在铁丝网上,置于红火上将鱼烤熟,细细嚼来,干香味厚,回味无穷。而在春、夏、秋三季,将捞来的毛蚶,投沸水锅中煮一下捞出(注意火候要恰到好处;如过火,蚶肉似胶皮嚼不动,则大失风味),扒出肉来,蘸调味品食用,又鲜又嫩,是极好的下酒菜。 辽南的北部地区,以营口地区为例常吃的饭有:高粱米豆干饭、高粱米黏糊头和高粱米水饭(夏日食用,用冷开水过凉)等。当地多产杂鱼、小虾,人们最喜吃盐卤皮皮虾,此是下酒佐饭佳肴。夏天吃高粱米水饭时,多配咸鲙鱼(蒸制)、鲜泥溜(产于河流入海口附近的一种贝类)。秋季喜吃盐卤蟹(制法似皮皮虾)。冬季的菜肴,最常见的是虾酱炖豆腐,味鲜质嫩。 总的来看,辽南地区喜食咸鲜辣味,多食生葱、生蒜和海产品。饮茶多为花茶。饮酒喜饮烧酒(酒度较高的老白干),也饮用大黄米制成的老酒(黄酒)。 锡伯族饮食习俗 东北地区的锡伯族人大多数居住在沈阳市北、新城子、义县、凤城等地,以及吉林省扶余等地。另外,一部分锡伯族居住在新疆伊宁等地。锡伯族是个古老的民族[$hi%内容由*特色饮食网*提供&f* http://特色饮食.cn ^f^]。文字是在满族文字基础上稍加改变而形成的。饮食丰富而有自己的特色。但由于与满族接触较多,饮食风俗受满族食俗影响,以后又由于与汉族杂居,在不少地方又与汉族相同了。 主食方面:喜食面条、饽饽(用大黄、黏高粱米制成)等。50年代后由于大量种植水稻,食用大米的人多起来,焖大米干饭,熬大米稀饭已成为人们的家常便饭。 副食方面:喜食猪、牛、羊肉。爱用胡麻油炒菜。喜欢吃鱼,除日常用煎、炖的方法外,多在冬季家庭自制腊鱼,是佐酒下饭的上等美味菜肴。巧手的人们还会用蔬菜或豆制品及其他原料制作很多味道各异的小菜,以备日常之需。 锡伯族同满族一样,忌食狗肉和乌鸦。 锡伯人喜爱喝牛奶、羊奶,爱饮烈性酒,如烧酒等。特别嗜茶,特别爱喝红茶,每日都离不开。往往是清晨不吃饭也要先喝茶,男女老少都不例外。过去人们为了节约,常常把米炒至微糊,沏成糊米水,叫“糊米茶”,也别有风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