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多年前修筑的清代盛京城德盛门瓮城在露出地面3年多后,如今被盖上了厚厚的玻璃罩加以 “原汁原味”的保护。 9月26日,沈阳市举行清初盛京城德盛门瓮城遗址保护展示项目竣工仪式。古老的瓮城饱经沧桑后,成为沈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处文化景观。这也是沈阳市首次对古城城址进行原址保护。 据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介绍,清代盛京城是在明代沈阳中卫城的基础上扩建的,在各个城门外部还建筑了“瓮城”。瓮城又称月城、曲池,是古代城市的主要防御设施之一,是依附于城门、与城墙连为一体的附属建筑。当敌人攻入瓮城时,如将主城门和瓮城门关闭,守军即可对敌形成“瓮中捉鳖”之势。 在历史上,盛京城德盛门大有来头。据史料记载,清朝时期,只有外出作战得胜而归的将士方可从盛京城方城八门之一的德盛门进出。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总兵左宝贵率领奉军精锐部队4000人从陆路增援平壤,就是从德盛门走出踏上出征路的。 清朝迁都北京后,经战乱、变迁、重建,德盛门及其瓮城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并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2007年5月,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大南街与南顺城路交会处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时发现了一处古城遗址。当时,沈阳市国税局沈河分局正在此施工建办公大楼。 斑驳的青砖、厚重的城墙,虽然残破不堪,但仍让前来参加论证的考古专家激动不已。他们确认,这处遗址就是清初盛京城大南门(德盛门)的瓮城遗址,其城墙是在明代沈阳中卫城基础上改扩建而成的。 有关这处遗址的历史信息被进一步挖掘出来。出土遗迹距离沈阳古城城墙60米,距离德盛门中心位置35米,据此推算,其规模堪称巨大。专家推断:该瓮城建成年代应为1625年至1631年间。这也是沈阳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的瓮城遗址。 “该遗址不但为沈阳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提供了重要考古资料,还为展示沈阳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风貌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源。 ”瓮城保护被提上议事日程。 根据《文物法》的相关规定,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就德盛门瓮城遗址保护问题与沈阳市国税局沈河分局进行多次沟通后,商定对遗址进行原址保护,依据瓮城现存部分遗址的位置,着手开展保护展示工作。 2009年6月,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德盛门瓮城遗址进行补充发掘。 2009年10月,德盛门瓮城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2010年7月,全面完成遗址保护展示工程。今天,瓮城遗址正式展示在世人面前。人们站在地面上通过玻璃罩就可看到当年盛京城德盛门的面貌。 据了解,瓮城遗址的展示范围设计为东西长9米,南北宽7.4米,玻璃罩展示面积为54.2平方米,地表铺设黑色花岗岩,面积为37.3平方米,遗址深度约2.6米;上面设置说明碑和卧碑。为展示文物本体、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文物本体,瓮城遗址展示的地下部分还设置了通风管道、照明、温控、排水等保护设施。 就这样,清代盛京城德盛门的残垣断壁经过原址保护后,成为沈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现代化进程中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相得益彰的亮点之一。 辽宁商务港 |